超声科首席专家陈敏华:勇闯生命禁区攀登医学高峰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她在肝癌超声造影早期诊断及射频消融治疗领域修订了世界标准;她开创了超声诊断领域10余项新技术;她以高超的医术、良好的医德医风赢得患者的敬重,美国、澳大利亚、印尼等外国患者慕名来华问诊。
她,就是北京肿瘤医院超声科首席专家、著名超声诊断、肝癌射频消融治疗专家陈敏华。
勇闯禁区的探路者
陈敏华1946年出生,自从事医学事业以来突破多项禁区,取得了众多科研成果。早在上世纪80年代,一名9岁女孩得了脑瘤在北京肿瘤医院手术治疗,当时还没有核磁技术,这意味着开颅后肿瘤定位是个大问题。临床医生找到陈敏华,希望她帮助定位。那时,超声技术刚刚引入中国不久,有人善意地提醒她说:“这个禁区还无人敢闯啊!”
陈敏华仔细研究病情,紧锣密鼓进行准备。她多次骑车去北医(现在北京大学医学部)解剖室看脑的解剖,重温病理,反复修改设计超声定位操作方案。手术开始后,病人的颅骨被打开一个“小窗”,陈敏华用“对称结构排除法”找到小瘤灶,定位出精确位置深度,在显微镜下切口大小仅1厘米,继续向深部发现了肿瘤。临床医生根据她的诊断,顺利进行了微创手术。
北京肿瘤医院党委副书记严昆说,陈敏华勇于创新进取,以超声影像诊断和介入超声为科研重点,用价廉易推广的超声开拓新领域,创建了10余项新技术,突破多项前人视为禁区的领域,解决了临床诊断以及中晚期肝癌局部射频消融治疗难题。
射频消融治疗的原理是在超声引导下将射频针直接刺达肿瘤,打开电源后,局部达到80至100摄氏度高温,使肿瘤失去活性。但国内外都认为,射频消融技术只能治疗直径3厘米的小肝癌,而无法解决大肝癌的一次性整体灭活。
陈敏华说,到北京肿瘤医院就诊的肝癌病例大部分为中、晚期癌、大肝癌,能做外科切除手术的不足30%,大量病人迫切需要有效的局部治疗手段。面对患者求生的眼神和家人的悲痛,陈敏华常常感到不安和责任重大。
在长期研究的基础上,陈敏华和她的研究团队独创性地提出3针重叠、3层重叠、桃形定位等多种布针治疗方案。陈敏华说:“这些方案策略在临床病例中应用,获得的治疗效果高于以前仅凭经验治疗,大大提高5至6厘米的大肿瘤一次性灭活率。”
陈敏华从事超声诊断及介入超声诊治30年,首创超声引导中心型肺癌穿刺活检等多项被视为禁区的领域,并取得良好效果。
数十年坚守 书写生命奇迹
凭借着对患者亲人般的关爱,对治疗技术的刻苦钻研,数十年来陈敏华和她的团队一起,勇闯医学禁区,治疗疑难病例,创下一个个医学奇迹。严昆说:“她常常前一天工作至半夜,第二天凌晨就又去病房查看。”
陈敏华处处为患者着想,“得了肿瘤已经很不幸,医生应该理解、关爱他们”。她精湛的医术和对患者亲人般关怀,赢得了患者的爱戴信任。有时家属会在患者去世第一时间给她打电话,“我妈妈刚刚走了,她嘱咐我转告您,非常感谢您的治疗、关爱。”
在陈敏华眼中,自己从事的射频不仅仅是一根针,而是一门能挽救患者生命的“艺术”。陈敏华介绍,近10年的时间里,已治疗中晚期不可手术切除肝癌1300余例,肿瘤早期灭活率达97%,5年生存率达48%。
然而,她自己却不顾身患心肌病的危险,为能继续射频消融治疗事业放弃了安装心脏起搏器,常常吸着氧气,甚至在两次小腿骨折的情况下夜以继日地坚持工作。“中国的科研不能总跟着外国人走。我们要与世界同行抢时间,即使我少活几年也值得。”陈敏华说。
爱国心 强国梦
年过花甲的陈敏华依然忙碌在临床第一线,每天的工作日程排得密密麻麻,甚至休息日也安排讲课、会诊,被多家医院聘为特邀专家。多年来,陈敏华养成了一个习惯,她的床头柜的小抽屉里,永远都放着纸和笔,以便随时记录灵感。
这一切都源于她的梦想--把射频消融技术传授给更多开展治疗的医生,让中国人早日甩掉“肝癌死亡率第一”的帽子。
1987年,陈敏华到日本留学。“我心中一直存有一个信念,我来自一个历史悠久的文明古国,要为中国人争气。”她记得,当时世界对刚开放的中国还缺乏认识,“国际会议上少有的中国人发表论文,这使我内心不能平静”。
学业完成后,她谢绝了日本医疗机构高薪聘用如期回国。30年的不懈坚持和努力,陈敏华实现了自己的愿望。她率领团队登上世界学术舞台,在肝癌早期诊断及局部消融治疗领域赢得发言权。
2002年,第三届国际肿瘤消融大会在意大利召开。会前,陈敏华打电话给大会主席,恳求参会并报送论文。但由于时间已过,对方答复表示,可以到会场贴海报,展示论文。陈敏华的论文引来国际众多专家的关注。大会闭幕时,大会主席找到陈敏华,请她详细介绍论文。此后,大会主席说:“你们完成了一项重大的研究,这是欧美同行一直想做而还没有做好的事。”
2009年,陈敏华出版《肝癌射频消融》专著,令国际学术界震惊。她在新书发布会上说:“争取在医学领域有更多的世界领先,这是一种责任和信仰。爱祖国、爱医学事业、爱我们的患者,并愿意为这个信仰付出一切,造福患者,为国争光。”
(责任编辑:曾裕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