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姆斯特朗炮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阿姆斯特朗炮是一种大型线膛炮,在1855年由英国首先发明出来。设计者是威廉姆·阿姆斯特朗爵士(Sir William Armstrong)。
十七世纪末十八世纪初,炮兵在欧洲国家列为军队正式的独立编制。1732年,法国皇家政令通过了瓦利埃尔炮兵体系,替代了先前法国陆军中繁杂炮兵体制,精简了各种繁杂弹药口径,加农炮与臼炮身管标准化,炮兵训练和战术体系化,此时欧洲炮兵的技战术水平远远超过了东方的中国。
由于治金技术限制,18世纪的前膛火炮多以青铜或熟铁铸造,或两种金属复合铸造,然后用车刀光洁膛壁,炮管厚度比较大,而且没有膛线。
前膛炮是黑火药时期的主力火炮,从16世纪中期发明以来,直到19世纪中期的世界战争史中,该炮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前膛炮分为炮管较长而弹道低伸的加农炮,炮管适中而弹道较弯曲的榴弹炮,炮管较短而弹道弯曲的陆用臼炮,以及海军用舰炮(加农炮)。
前膛炮的炮形呈圆锥形体,从炮口到炮尾逐渐加粗,炮膛呈圆柱体,由炮耳和尾纽等附件组成。
前膛炮通常采用火门点火式的发射方式,火门位于炮尾上部,当药包从炮口送入炮尾底部,炮手会用铁丝等尖锐物体从火门刺破炮膛内的药包,再从火门倒入点火药,最后点燃发射。
18世纪的炮兵情景模型,情景中有6人,其实还有两名弹药手没有展现。
前膛炮通常使用实心弹、开花弹、霰弹或榴霰弹等几种炮弹。实心弹通常采用跳弹杀伤敌人,用法是炮手利用“打水漂”的原理,让球形实心炮弹在平地上弹跳,高速横扫敌方的密集步兵纵列,杀伤效果取决于炮弹的反弹、碾压和撞击效果。
很多人以为后膛炮是一种比前膛炮先进的火炮,其实这是误解,在15世纪到16世纪,几乎所有欧洲的野战火炮都是后膛装填的,与现代后膛炮不同,400年前的后膛炮使用楔子炮尾组件来封闭炮膛,或者使用子弹药发射筒,也就是中国人熟悉的弗朗基炮,但由于技术原因的限制,火药气体的外泄问题难以解决。于是,欧洲火炮将炮尾完全封闭,铸造为一体,前装滑膛炮才得以流行,并迅速统治了16世纪到19世纪的三百年战场。
前膛炮和后膛炮最明显的区别是看炮尾结构。前膛炮的炮尾相当简单,炮身铸造为一体,没有开口,为了提高炮管强度,炮身和炮尾设有数道加强箍,炮尾有铸造成型的尾纽或钩环,用于缠绕绳索。炮尾的的尾纽或钩环是前膛炮的主要特征。
前膛炮也可使用机械击发。为了提高点火效率,也为了雨雪天等恶劣天气的作战,在19世纪末,英国发明了燧发式击发机,用于前膛炮的发射。燧发式击发机也属于前膛炮火门发射的形式,只能用于火炮炮尾的上部,不能用于炮尾中间。这种击发机覆盖于前膛炮火门位置,原理与燧发火枪相同,使用机簧打击燧石发火的形式引燃发射药。
当金属螺式炮闩、弹药筒和膛线发明以后,后膛装填才得以再次流行,于是诞生了后膛装填的阿姆斯特朗火炮。阿姆斯特朗炮原产于英国,是一种后装线膛炮。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阿姆斯特朗设计了一门试验性质的3磅后装线膛炮。此项设计在范围和精度两方面都很成功,并于1858年被英国政府采用。阿姆斯特朗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后装线膛炮,它具有一些滑膛炮和前膛炮所没有的优点:从后部装填,采用一个立楔式炮闩,被称作‘阿姆斯特朗螺丝’(Armstrong screw)的紧固螺丝顶紧。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炮膛内壁刻有螺旋膛线,发射的锥形炮弹可高速旋转,使得火炮具备更高的精确性,射程较滑膛炮更远。
这种火炮首次应用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英法联军凭借此炮攻陷了使用老式前装滑膛炮的天津大沽炮台,僧格林沁的3.5万蒙古八旗骑兵在八里桥被英法联军的阿姆斯特朗野战炮打垮聚歼。
据英国人麦吉《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 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在塘沽炮台之战中,英军12门阿姆斯特朗大炮距离900米处向塘沽炮台开火,炮击之精确既让人惊叹,炮弹准确命中清军的炮台大炮。
1860 年 9 月 21 日的北京通州八里桥之战,阿姆斯特朗炮也同样有近乎恐怖的表现。乔治·克鲁勒的《进军北京》一书记载:清军首先发动了进攻,清军骑兵面对英法联军排炮毫不畏惧,一批一批冲击。我们的炮兵朝敌军开炮,威力十足。开炮慢条斯理,每一发阿姆斯特朗炮都在他们之间爆炸,一次就撂倒一群敌人。英国2个锡克骑兵团随即展开可怕的杀戮。”3万多清蒙古八旗骑兵伤亡过半,而一万人的英法联军只有5人阵亡,47人负伤。
八里桥之战是近代军队与封建军队的一次经典战役。英法联军经历过拿破仑战争和克里米亚战争锤炼,采用义务兵役加职业军官团,空心方阵和三排阵列的战列步兵线等最新战术,不仅装备刺刀前膛燧发枪,还使用了最新的线膛火炮和线膛步枪。而八旗军是以冷热兵器混用为主的步骑混合军队。
八里桥之战是原始骑兵突击和以炮兵为核心的火力战之间的两个时代的决战,血肉之躯终归抵挡不住侵略者的新式枪炮。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阿姆斯特朗炮凭借其杀伤力、精准性以及超长射程,在战场上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尽管欧洲人的阿姆斯特朗后膛炮在东方战场上大放光彩。尽管阿姆斯特朗炮杀伤力巨大,但在战斗中因为膛线、涂铅炮弹和后装闭塞设计,导致可靠性不佳,屡出问题,同时也因为价格昂贵,制造技术要求太高等原因,英国在1864年一度停止制造阿姆斯特朗炮,继续沿用古老而又可靠的前膛炮。直到1880年,阿姆斯特朗再次改良了阿姆斯特朗炮,引入了法国所创制的断隔螺纹式炮闩技术,使得快速装填成为可能,因此从1880年以后,英军便再一次将后膛阿姆斯特朗炮装备于军队之中。而同时期的德国克虏伯公司则发明了气密性更好的横楔式炮闩。前膛炮才真正退出历史的舞台。
炮闩装置是后膛装填火炮必不可少的零部件,是一种闭锁炮膛药室的机械装置,能够承受火炮射击时发射药气体压力的向后推力、密闭火药气体和容纳击发机构。炮闩可分为两种,一种是螺式炮闩,另一种是楔式炮闩。
螺式炮闩一般用于使用多级药包的榴弹炮,楔式炮闩一般则用于使用药筒的速射火炮。螺式炮闩是利用闩体上的螺纹与炮尾内表面上相应的螺纹相啮合来闭锁火炮。
后膛火炮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时期才彻底淘汰了前膛炮。当时法国炮性能优越,火炮技术处于世界领先地位,法军步兵师主力火炮是施耐德75毫米或105毫米野战榴弹炮,被美英等多个国家仿制。当然,在火力缺乏的中国,能有一门意大利炮也不错!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有种说法,英国人用坚船利炮打开了清王朝的大门,其中利炮其实指的是一种名为阿姆斯特朗炮(Armstrong Gun)的英国火炮。这种火炮也是近代中国购买和仿制最多的一类火炮,国内现在还留存着一些江南制造总局所造的阿姆斯特朗炮。
一、 阿姆斯特朗的起源与优势
阿姆斯特朗炮原产于英国,最初是一种后装线膛炮,其后也发展出前装线膛炮。1854年的克里米亚战争期间,阿姆斯特朗得知远征军的炮兵在大炮操控上有很大困难,于是设计了一门试验性质的3磅后装线膛炮(后来增加至5磅)。此项设计在范围和精度两方面都很成功,并于1858年被英国政府采用。
阿姆斯特朗炮于1859年开始在英军中服役。最初面世之时,它的炮膛外部长84英寸,内壁深73.375英寸。英国皇家海军正式采用的型号是外部72英寸、炮膛深61.375英寸的阿姆斯特朗炮,也就是直接截掉最初那一版12英寸,这种阿姆斯特朗炮在其后被广泛装备于英国陆军及皇家海军之中。
阿姆斯特朗炮是世界上最早出现的后装线膛炮,它具有一些滑膛炮和前膛炮所没有的优点:从后部装填,有完善的炮门,装填炮弹更为简便迅速;炮膛内壁刻有螺旋膛线,在发射时可以使炮弹高速旋转,使得火炮具备更高的精确性,射程较滑膛炮更远。
膛线又叫“来福线”,是炮膛及内凹凸状的线。早期的膛线呈直线形,后来经过优化设计,改为呈螺旋形。阿姆斯特朗炮中的螺旋形膛线,能够有效地将炮弹与炮膛的间距缩小,减少了推动力的损耗,能量转化效率较之前的火炮提高了近一倍。
但后膛的阿姆斯特朗炮也有其缺陷。首先,由于螺旋膛线的使用使得炮弹的速度下降,降低了其穿甲能力,这使得经常需要破坏敌舰装甲的英国皇家海军难以接受。其次,这种新科技对于火炮的耐久性及火炮手训练的标准都有更高的要求,这提高了使用阿姆斯特朗炮的成本。于是自1865年至1880年,英国又大规模使用较廉价的前膛炮,对于后膛阿姆斯特朗炮的重视程度随即下降,直到1880年以后才重新使用。
1863年,英国政府购买了六门阿姆斯特朗炮配备给了新西兰的英国军队。11月7日,这些阿姆斯特朗炮从墨尔本出发,并且于四天后到达奥克兰,并被用于新西兰第一、第二次塔拉纳基战役之中以及其后的毛利战争之中。
次年,英国政府又再次购买了六门阿姆斯特朗炮,装备给了骑兵部队。其中一门现存于堪培拉的澳大利亚战争纪念馆,还有一门置于森伯里战争纪念馆,而剩下的四门则储存在丹尼利昆的皇家文学学会。
二、第二次鸦片战争中阿姆斯特朗炮的使用
阿姆斯特朗炮在中国的“首秀”,是在第二次鸦片战争的第三次大沽口之战中。1860年 8 月1日下午三点半,两百艘英法舰只停泊在大沽口以北数里外的北塘,并在南岸登陆。与大沽口的严阵以待不同,北塘的防备极为松懈。联军士兵涉水上岸,先头部队甚至未开一枪便拿下了塘口清军的两座炮台。午夜之时,他们将八艘舰艇悄悄驶向上游,随后攻占了北塘镇。
连日的大雨将英法联军困阻于北塘镇中,而南边的大沽要塞则驻防了至少一万五千名清军,其中有六千名蒙古骑兵。阿姆斯特朗炮的巨大威力,即将在与这支包括蒙古骑兵的清军的作战中得到印证。
这一次英军使用的阿姆斯特朗炮具有如下特点:第一是线膛设计,膛线数目是 36,间是 3 毫米,深 0.7 毫米,宽 3.5毫米;第二是后膛装填弹药;第三是复合层制造的方法独特;第四是包含火门的炮身塞子以及用以装弹和闭锁药室的螺旋式尾栓设计的独特。其配套的弹药是5.5 千克的锥形炮弹,药量是 0.9 千克。炮弹空心,整体用一种特殊铸法造好,外裹铅皮。当炮弹爆炸时,会分成 42 块相同的部分四散炸开,对敌人造成大范围的杀伤,极为惊人。
等到8月11日晚,大雨终于停了。次日凌晨,英法联军便驶向了大沽口。12日上午十一点左右,联军已在大沽要塞集合,堑壕出现在了眼前,堑壕之后便是大批蒙古骑兵。英法联军的阿姆斯特朗炮对准这支骑兵开始了炮击,顿时在蒙古骑兵中造成了大范围的伤害。但蒙古骑兵悍不畏死依然向前冲刺,将联军的第二支部队团团包围。锡克与英国骑兵冲入蒙古的骑兵队中,却不料另一支埋伏已久的蒙古骑兵队又突然冲出,反将联军骑兵包围。此时,联军只能通过阿姆斯特朗炮以及步兵滑膛炮对他们进行火力压制,最终击退了这支伏兵。
在塘沽炮台之战中,“英军的12 门阿姆斯特朗炮,大约距914米处向塘沽炮台开火。清军进行了反击,而英军继续前进。到了离清军炮台的 411 米的地方,(我们)成功进行了攻击,大炮之精确既让人惊叹,又让人害怕。炮弹准确命中既定目标,清军大炮被击中后就在他们耳边爆炸,硝烟四起。”(麦吉:《我们如何进入北京——1860 年在中国战役的记述》)可见其精准性极为惊人。八月十四日,联军攻占塘沽。一位英国指挥官的副手在其后说道:“阿姆斯特朗炮大发神威。”
1860 年 9 月 21 日的北京通州八里桥之战,阿姆斯特朗炮也同样有近乎恐怖的表现:“阿姆斯特朗炮轰击清军,每发射出可裂开 42 块的锥形炮弹,便会夺去 42 个清军性命。英国 2 个锡克骑兵团展开可怕的杀
阿姆斯特朗炮的性能与滑膛炮几乎有天壤之别,其有效射程在2000米以上,最高射程在3500米以上,而滑膛炮的平均射程只有914米。大沽口之战时,英军使用的“12 磅弹阿姆斯特朗炮重 406.4 千克,口内径 7.6 厘米,身长213 厘米,射程2300 米”。石头缝炮台之战,英军又以 2000 米射程对清军的火炮进行了有效的还击,清军炮火随即停止。(英国 格兰特《 格兰特私人日记选》) 阿姆斯特朗炮凭借其超长的射程,对清军形成了强大的火力压制,并最终导致清军迅速溃败。 英国的一名翻译曾如此描写:“死亡的中国人躺在炮的旁边,其中一些人巳经被可怕地撕裂。堡垒没有为这些鞑靼炮手提供多少的保护。面对我们阿姆斯特朗大炮倾倒的毁灭性炮火,他们能撑这么久真是令人惊讶。但是,我观察到,多数情况下,这些不幸的生灵的腿是和炮绑在一起的。”由此可见,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之中,阿姆斯特朗炮确实凭借其杀伤力、精准性以及超长射程,发挥了难以想象的作用。
三、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阿姆斯特朗炮的沿革
尽管阿姆斯特朗炮在战场的杀伤力强大,但因为在战斗中多重膛线、铅涂弹和后装设计的阿炮屡出问题,同时也因为价格昂贵、要求太高等原因,英国政府在 1864 年宣布停止制造,并开始使用前膛炮。直到1880年,威廉·G·阿姆斯特朗再次改良阿姆斯特朗炮,用隔断螺栓炮闩使得快速装填成为可能,因此从1880年以后,英军便再一次将后膛阿姆斯特朗炮装备于军队之中。
见识到阿姆斯特朗炮威力的清政府,也热衷于购买英国的阿姆斯特朗炮并加以仿制。江南局最初出产的是120mm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炮,之后随技术成熟开始加大口径,并主要生产大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炮。如1890年之时,产出一门300mm、七门230mm、一门200mm及四门150mm口径的阿姆斯特朗炮。
到了1890年左右,清政府开始转投克虏伯后膛炮的怀抱,购买量大大增加。江南局从1890年以后便开始大规模仿制克虏伯炮,口径也随即减小。中国从 1871—1902 年间,“从德国购买了 8971 门各型克炮,布置在除香港、澳门之外的海防与江防炮台及战舰上。这些炮钢精细,采用‘筒紧身管’技术,射程从几千米到 1.9 万米左右,射速1~2 发/分钟并无需冷却炮管,最大炮弹可重达 350 千克左右”,显然此时克虏伯炮要略优于阿姆斯特朗炮。自此以后,清军的制式火炮便基本以克虏伯炮为主了。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还记得在很多人口中的那门阿姆斯特朗回旋加速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吗?这个最早出自一部动漫中被虚构出来的产物,却被人们广为流传,其所为的原型被赋予上了诸如打开一个时代的决定性武器
由于外形猥琐威力强大,甚至参加过星际战争,最后因为邪恶猥琐的外形引来无数抨击,最终被封印,通过这些对它的评价着实的引人入胜,好奇心驱使下一窥究竟,虽然说的是神乎其神,但那只是出现在动漫中虚构的产物
而现实中的阿姆斯特朗炮广义上泛指19世纪英国著名火炮专家所建立的阿姆斯特朗公司所开发出的一系列大中型口径的火炮,该炮在日本可谓是家喻户晓般的存在,所以出现在动漫作品中对它大肆的修辞夸大也不足为奇
而现实中却真的有着一种外形酷似所描述中的阿姆斯特朗回旋喷气式阿姆斯特朗炮的军用装备,其外形和出处高度吻合,但是它可没有那么逆天般的威力,事实上它只是一具火炮消音器
相比大家对枪械消音器并不陌生,而火炮消音器可能并不多见,的确这东西并不是什么大规模生产的制式装备,而是德国因为国土面积小,人口密度大,军队火炮在训练时经常被附近的居民嗤之以鼻,经常被各种噪音扰民投诉而头疼的德国军队,脑洞大开的设计出了这个玩意,该系统是由金属莱茵公司负责生产
和枪械消声器消声器的原理类似,火炮消声器其内部有序的排列着诸多的“吸音室”火炮开火后大量的火药燃气被其吸收,由于降低了火药燃气喷出的速度,噪声有了明显的下降,但这种装备在实战中并没有什么意义,只是为了不扰民的无奈之举而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查看更多
虽然在当时阿姆斯特朗炮非常先进。但是也有大量的问题。经过实战验证,此炮的缺点首先是有锁栓,尾栓质量不过关。在萨英战争后英国海军对阿姆斯特朗炮进行了全面检查,发现许多炮的锁栓都破裂了,甚至在炮膛中能找到断裂的锁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