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如下:

原文:元和二年四月十三日夜,愈与吴郡张籍阅家中旧书,得李翰所为张巡传。翰以文章自名,为此传颇详密。然尚恨有阙者厅卖谈:不为许远立传,又不载雷万春事首尾。

翻译:元和(唐宪宗年号)二年四月十三日晚上,韩愈和吴郡(地名)人张籍浏览家里的旧书,找到一本李翰写的《张巡传》。李翰因为文章写得好自负,写《张巡传》非常详尽。但是仍然遗憾有遗漏的地方:没有给许远(人名)写传记,也没有记载雷万春事件的整个过程。

原文:远虽材若不及巡者,开门纳巡,位本在巡上,授之柄而处其下,无所疑忌,竟与巡俱守死,成功名,城陷而虏,与巡死先后异耳。两家子弟材智下,不能通知二父志,以为巡死而远就虏,疑畏死而辞服于贼。远诚畏死,何苦守尺寸之地,食其所爱之肉,以与贼抗而不降乎?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翻译:许远虽然才能比不上张巡,但他引进推荐了张巡,职位本来在张巡之上,把职位让给了他,自己甘当张巡的下级,也没有怨恨嫉妒过张巡,最后和张巡一起死守睢阳城,成就了功名,睢阳城被攻陷许远被俘虏,和张巡的死不同。

两人的儿子才能智利不高,不能明白他们父亲的遗志,以为张巡死了而许远被俘,怀疑许远怕死而向敌人投降。如果许远真的怕死,何苦还坚守小小的的睢阳城,吃了自己爱妾的肉,来表明抗击敌人决不投降的决心呢?

原文:当其围守时,外无蚍蜉蚁子之援,所欲忠者,国与主耳,而贼语以国亡主灭。远见救援不至,而贼来益众,必以其言为信。外无待而犹死守,人相食且尽,虽愚人亦能数日而知死处矣:远之不畏死亦明矣。乌有城坏,其徒俱死,独蒙愧耻求活?虽至愚者不忍为。呜呼!

翻译:当他们被围困时,外部没有一点救援,他们打算效忠的,之后国家和皇上,但是敌人告诉他们国家已经灭亡皇上已经死了。许远看到援兵一直不来,而敌人越来越多,必定听信了敌人的话配态。

外部没有救兵但是仍然死守城池,人吃人都快吃光了,就算傻子也能够计算出自己的死期:许远不怕死是明显的事。不久城被攻破,他的部下都战死了,难道只有许远不顾羞愧耻辱的求活?就算最傻的人也不忍心这样做。唉!

原文:而谓远之贤而为之邪?说者又谓远与巡分城而守,城之陷自远所分始,以此诟远,此又与儿童之见无异。人之将死,其脏腑必有先受其病者;引绳而绝之,其绝必有处。观者见其然,从而尤之,其亦不达于理矣。

张中丞传后叙原文及翻译

翻译:但是贤明的许远怎么这么做呢?喜欢说闲话的人又说许远和张巡分兵守城,城是从许远负责防守的地方被攻破的,拿这话来诬陷许远,这又和小孩子的见识没什么不同。

人快死了,他的内脏必然有一部分先得了病的;把绳子拉断,必然又断口。旁观的人看到这种情况,就附会并且添油加醋,这也不符合道理。

原文:小人之好议论,不乐成人之美如是哉!如巡、远之所成就,如此卓卓,犹不得免,其他则又何说!

翻译:小人喜欢议论,不愿意成人之美都是这样的!像张巡、许远他们的成就,如此卓越,依然免不了闲话,其他的事不知又会被说成什么了!

原文:当二公之初守也,宁能知人之卒不救,弃城而逆遁?苟此不能守,虽避之他处何益?及其无救而且穷也,将其创残饿羸之余,虽欲去,必不达。二公之贤,其讲之精矣。守一城,捍天下,以千百就尽之卒,战百万日滋之师,蔽遮江、淮,沮遏其势,天下之不亡,其谁之功也?

翻译:两位大人当初守城的时候,难道不知道没有兵来救援,就弃城逃走?如果这座城守不住,就算逃到别的地方又有什么用?等到没有救援也没有粮食用度了,带领城里的伤残、饥饿、病弱的众人,就算要逃走,必然也不会成功。

两位大人的贤能,他们的意图很高明了。坚守一座城,保卫天下,用千百个就要死去的实足,和百万日益强大的军队作战,保护长江、淮河,阻挡抑制了敌人的气势,国家没有灭亡,这是谁的功劳?

原文:当是时,弃城而图存者,不可一二数;擅强兵,坐而观者,相环也。不追议此,而责二公以死守,亦见其自比于逆乱,设淫辞而助之攻也。

翻译:当时,放弃守城而企图活下去的,不止一个两个;拥有强大的兵力,却按兵观战的人,一个接一个。不追究批判他们,却责怪两位大人的死守城池,从中可见小人们自己也相当于悖逆叛乱,造谣言帮助敌人攻打我们。

原文:愈尝从事于汴、徐二府,屡道于两府间,亲祭于其所谓双庙者。其老人往往说巡、远时事云。

翻译:韩愈曾经在汴州、徐州二府任职,多次在两地之间奔走,亲自祭祀他所说的双庙(张巡、许远的庙)。那里的老人经常谈起张巡、许远当时的事。

原文:南霁云之乞救于贺兰也,扮碰贺兰嫉巡、远之声威功绩出己上,不肯出师救。爱霁云之勇且壮,不听其语,强留之,具食与乐,延霁云坐。霁云慷慨语曰:「云来时,睢阳之人不食月余日矣。

翻译:南霁云(人名,被张巡、许远派遣)向贺兰(人名)求救,贺兰嫉妒张巡、许远的名声、威望、功绩在自己之上,不肯出兵救援。

贺兰喜欢南霁云的勇猛,南霁云不听贺兰的话,贺兰强留他,准备饭菜和音乐,请南霁云就坐。南霁云慷慨陈词说:「我来的时候,睢阳的人没有饭吃一个多月了。

原文:云虽欲独食,义不忍;虽食,且不下咽。」因拔所佩刀断一指,血淋漓,以示贺兰。一座大惊,皆感激,为云泣下。云知贺兰终无为云出师意,即驰去。将出城,抽矢射佛寺浮屠,矢著其上砖半箭,曰:「吾归破贼,必灭贺兰,此矢所以志也。」

翻译:我虽然打算独自吃饭,但在道义上不忍心;就算吃了,也咽不下。」并拔出佩刀砍断自己一个手指,鲜血淋漓,展示给贺兰看。满座的人大惊,都很感动,为南霁云落泪。

南霁云知道贺兰始终没有为他出兵的意思,于是骑马离去。将要出城,抽出箭射佛寺上的浮屠,射中浮屠上面的砖,箭没进去一半,说:「我回去如果了打败敌人,一定要灭掉贺兰,这支箭就是见证。」

原文:愈贞元中过泗州,船上人犹指以相语:「城陷,贼以刃胁降巡。巡不屈,即牵去,将斩之。又降霁云,云未应,巡呼云曰:『南八,男儿死耳,不可为不义屈。』云笑曰:『欲将以有为也;公有言,云敢不死?』即不屈。」

翻译:韩愈贞元(唐德宗年号)年间路过泗州,船上的人仍然指着那支箭谈论:「城被攻陷,敌人拿刀逼迫张巡投降。

张巡不屈服,敌人就把他拉出去,将要斩首。又俘虏了南霁云,南霁云还没有回答敌人的话,张巡对南霁云大声说:『南老八,男儿死就死了,不要因为不义的事情屈服。』南霁云笑着说:『我打算再有所作为的;大人有话,我岂敢不死?』于是誓死不屈。」

原文:张籍曰:「有于嵩者,少依于巡。及巡起事,嵩常在围中。籍大历中于和州乌江县见嵩,嵩时年六十余矣。以巡初尝得临涣县尉,好学,无所不读。籍时尚小,粗问巡、远事,不能细也。云:『巡长七尺余,须髯若神。尝见嵩读汉书,谓嵩曰:「何为久读此?」

翻译:张籍说:「有个叫于嵩的人,年少是投靠张巡。张巡做官以后,于嵩经常随他在任上。张籍在大历(唐代宗年号)年间在和州乌江县见过于嵩,于嵩当时已经六十多岁了。因为张巡的关系于嵩曾经做过临涣县尉,喜欢学习,什么书都读。

张籍当时年龄还小,粗略的向他问过张巡、许远的事迹,记不很清楚了。张籍说:『张巡身高七尺多,长着浓密的胡须就像神仙。张巡一次看见于嵩读《汉书》,对于嵩说:「为什么老是读这个地方?」

原文:嵩曰:「未熟也。」巡曰:「吾于书读不过三遍,终身不忘也。」因诵嵩所读书,尽卷,不错一字。嵩惊,以为巡偶熟此卷,因乱抽他帙以试,无不尽然。嵩又取架上诸书,试以问巡,巡应口诵无疑。嵩从巡久,亦不见巡常读书也。为文章,操纸笔立书,未尝起草。

翻译:于嵩说:「没有读熟。」张巡说:「我读书最多读三遍,就终身不忘了。」并背诵于嵩所读的地方,一卷背诵完,没有背错一个字。于嵩很惊奇,认为张巡碰巧熟知这一卷,并随意抽取其他的卷文来试验,全都一样。

于嵩又拿下书架上的各种书,试着考验张巡,张巡随口背诵没有错漏。于嵩跟随张巡很长时间了,也没见过张巡经常读书。张巡写文章,拿起纸笔立刻书写,从没有先起草。

原文:初守睢阳时,士卒仅万人,城中居人户亦且数万,巡因一见问姓名,其后无不识者。巡怒,须髯辄张。及城陷,贼缚巡等数十人坐,且将戮。

翻译:开始驻守睢阳的时候,士卒只有一万人,城中居民人数也好几万,张巡只要见一人并问他了姓名,以后再见到没有不认识的。张巡发怒的时候,胡子都张开起来。城被攻陷时,敌人绑住张巡等几十人坐在地上,就要处死。

原文:巡起旋,其众见巡起,或起或泣。巡曰:「汝勿怖,死,命也!」众泣不能仰视。巡就戮时,颜色不乱,阳阳如平常。远宽厚长者,貌如其心。与巡同年生,月日后于巡,呼巡为兄,死时年四十九。』」

翻译:张巡被提起来,大家一看他起来,有的起来有的哭泣。张巡说:「你们不要害怕,死,这是命!」大家哭得都没办法抬头看他。

张巡就义时,脸色不变,喜怒和平常一样。许远宽厚待人,是个有品德的人,长得和他的性格一样。许远和张巡同年出生,月份日期比张巡晚,叫张巡为兄长,死时四十九岁。』」

原文:「嵩,贞元初死于亳、宋间。或传嵩有田在亳、宋间,武人夺而有之,嵩将诣州讼理,为所杀。嵩无子。」张籍云。

翻译:「于嵩,贞元初期死在亳州、宋州之间。有人传言说于嵩在亳州、宋州之间有田地,被军人夺去占有,于嵩打算去地方打官司诉讼,被他们所杀。于嵩没有儿子。」这是张籍说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