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生活百科

澄海中学的历史沿革

澄海中学的历史沿革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澄海中学创办于1915年9月,是粤东最早的县立中学之一。 1914年4月,由于民国初澄海县开始兴办近代化的小学,毕业生人数日增,而澄海没有中学,大多学生不能继续升学,兴办中学培育人才呼声甚高,在时任澄海县县长鲁国斌的支持下,由劝学所长李世铎呈请省政府核准兴办中学,校址设在澄城旧参将署(现澄海区大众影剧院),开始筹款建筑校舍。 1915年9月学裂槐校落成,县长鲁国斌撰写《澄海中学落成记》。首任校长为李景濂。此后十年间逐步添建教学楼、礼堂、图书馆、宿舍、操场。 1919年“五四”运动爆发后,学校于5月成立了学生会,领导学生抵制日货,反对卖国条约,宣传新文化。 1925年“五卅惨案”发生,师生们举行报告会,组织宣肆手友传队下乡发动农民成立农会,11月,杜国庠任校长,澄海中学定名为澄海县立中学。学校聘任进步教师,并开始录取女生入学,开创男女同校先例。 1926年春,王鼎新接任校长,锐意改革,增辟操场,募捐扩建校舍、图书楼等。 1927年4月,第一次国共合作破裂,国民党军队包围澄海中学,逮捕共产党员及倾向共产党的师生,学校停课,师生星散。 1930年秋,澄海中学逐步复课,遂又增办二年制师范,翌年改为三年薯指制师范。 1935年,澄海中学改为四年制高师,同时设附属小学。 抗日战争爆发后,1939年,侵华日寇在潮汕地区登陆,6月澄海县城沦陷,澄海中学校舍被夷为平地,教室、教具被毁,学校转移到饶平浮山设处办公,俟机复课。 1940年,澄海中学学校机关迁回澄海樟林,由朱名宗校长主持,选定广智小学旧址风伯庙(现澄海区苏北中学校址)办学复课。 1942年,澄海中学创办第一届高中。 1943年11月,日寇侵占樟林、东里,澄海中学暂停办学。 1944年澄海中学再次迁往饶平浮山,于东官乡借用祠宇十余座及民房二座,暂辟为教室,继续艰难办学。 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澄海光复。余仿真校长回澄城勘查学校旧址,发现已成废墟,遂暂借便生医院(现澄海中医院)为临时校址。但因场地狭小,不足容纳全校师生,乃成立新校舍设计委员会,选定澄海学宫旧址(即现校址)为新校址,并委托营造公司派工程师谢西家先生进行校园建筑勘察设计。 1946年6月6日澄海中学校园奠基,开始建设。但因资金短缺,至1949年才建成校门、12间平房教室及一座中断建设的礼堂,学校勉强继续办学。 1951年县人民政府拨款续建校舍,又将县衙旧址及毗邻十多座平房划拨给澄海中学,将金城巷几座侨房拨借给澄中做学生宿舍。此后数年,解放前始建的教室、礼堂和校务处先后落成,田径场、科学馆、图书馆、膳厅、医疗室和学生宿舍相继配套建成。 1953年,澄海县立中学改名为澄海县第一中学。 1966年,文化大革命开始,澄海县第一中学改名为澄海红旗中学。随后澄海中学被造反派砸烂,师生被赶出校门,澄中停课,此后校舍一度闲置。 1969年1月,红旗中学被撤销并入澄海延安中学,学生又重回澄中校舍上课。 1969年8月,澄海延安中学更名为澄海中学。 1978年,澄海中学被定为县重点中学。 1979年,因当时澄海中学实验室条件较差,设备残缺,由政府拨款、泰国校友资助兴建科学楼,但因资金不足,只建成三层后停建。 1984年,因80年代初,金城巷侨房陆续归还华侨业主,学生宿舍无着落,学校增建五层学生宿舍楼一座。 1989年,政府投入资金续建科学楼,同年,澄中香港校友会捐建的离退休教工活动室“序乐园”也动工兴建并交付使用。 1994年12月,澄海中学被评为广东省一级学校。 1992年起,因澄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使用近50年的旧平房校舍已残破,在政府支持下,澄中重新规划校舍布局,邀请建筑专家,原澄中校舍设计者谢西家先生、林圣建先生等人制作校舍改建总体规划方案,并开始实施澄中校舍改建工程,由政府拨款作为启动资金,泰国、香港、深圳、广州、汕头、澄海的澄中校友捐资,分期陆续拆除旧的平房教室、校务处。 至1997年,第一、二期工程完成,原校舍除学校大门保留外,旧建筑多被拆除,并相继建成英南图书馆、春晖楼、长海楼、泽芳楼、三乐楼、食堂餐厅综合楼、第二、三幢学生宿舍、景行楼、凤起楼,此后又启动第三期扩建工程。 1998年9月,澄海中学初中部停止新生招生。 2000年7月,最后一届澄海中学初中毕业生毕业。 2000年9月,澄海中学初中部停办,过渡为高级中学。 2008年4月,澄海中学通过广东省普通高中教学水平评估和国家级示范性普通高中确认验收。

澄海中学的历史沿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