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知识

人物:贾继东从医路走得更艰难

人物:贾继东从医路走得更艰难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人物:贾继东从医路走得更艰难

贾继东:山东人,1962年出生。

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医师、科主任。中华医学会肝病学分会前任主任委员。首个担任亚太肝病学会(APASL)和国际肝病学会IASL)主席的中国大陆学者。

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

初见贾继东,他刚刚开完学术会议,从会场侧门跛着脚走过来。五六米的路,他一步一步缓慢地挪动,神色却轻松自如。

我无法想象,面前这个人就是中华医学会专科分会主委中最年轻的专家、北京友谊医院肝病中心主任。

“我经历了比别人更多的坎坷和偏见,也得到了比别人更多的帮助和关爱。”贾继东平静地对记者说。

两次打击倍尝偏见

1962年,贾继东出生在山东省一个小镇。

8岁时,他不幸患上了脊髓灰质炎,俗称小儿麻痹症,纵使四处求医,仍落下了病根,右腿从此便不能活动自如了。

1977年,在读高一的贾继东就参加了第一届高考,成绩远超录取分数线,却没有学校愿意录取;同年,父亲所在的供销社为照顾职工子女组织了一次内部招工,成绩优秀的贾继东再次落选,原因只有一个——右下肢障碍。

接连的打击让他很失望,甚至有些自暴自弃。父母却只是简单却坚定地告诉他:“好好学习文化知识总会有用,不让咱上,咱就继续好好学,明年接着考。”

贾继东的父亲是个老八路,母亲是裁缝,文化水平都不算高,可父亲在对错上从来不含糊,母亲做出来的国防服线头毛边都修理得整整齐齐……正是这样的言传身教鼓励着贾继东。

1978年高考,他的成绩超出录取分数线40分,只有一所高校——济宁医学专科学校录取了他。

谈起母校,他至今心怀感恩:“我是幸运的,虽然读得是专科,毕竟带我进了医学殿堂之门。”面对这些偏见,他说:“每个人工作、生活都会经历类似的情况,很多事情不能详细说,否则会伤害到别人。好在这些都已经过去了。”

记着每个帮助过他的人

1990年,贾继东考入首都医学院,成为我国著名内科学家王宝恩教授的博士生。“王宝恩教授对我悉心栽培,真是师恩如海。”

贾继东说,三年间,他不仅在学术上汲取了导师的养分,而且接触到了很多来访的国际知名肝病学者,并在王宝恩教授的推荐下,于1997年飞赴德国柏林自由大学医学院从事博士后研究工作。

导师一点一滴的好,贾继东如数家珍,一讲就是几十分钟。在“出国热”盛行的当时,大多数人出国后就不再回国,贾继东后来也有机会去美国深造,但他坚决回国,主要原因就是王宝恩教授在国内召唤他,“我答应过老师,这是诚信问题。”

谈到求学、科研经历,贾继东念念不忘的,是大学时期的英语老师“多亏了郑培悌老师,我才把语法搞明白了”;是研究生期间帮助过他的夏河县藏族医学院院长马伟局,“他细心为我安排食宿,每天骑着马到处给百姓看病”;是该医院实验室的李主任,“离心机等设备坏了,都亲自帮我维修”……

每一个帮助过他的人,贾继东都一一记得他们的名字,这些名字也在他硕士论文的最后一页被提及并感谢。

医患间,要以真诚换真诚

让贾继东挂念的病人很多,他的口袋里,一直装着一个磨得很旧的小本儿——那里有每一位前来就诊的少见病患者的联系方式。他不厌其烦地通知病人及时复诊,并告诉他们随诊的重要性。

大概是因为从小寻医问药的经历,贾继东对病人总能感同身受。

提到一个家住河北的乙肝患者时,他还惋惜地叹气:“不知道她后来怎么样了。”

原来,这位患者家里条件不是很好,最初,为了挂上他的号,常常凌晨5点出门,花100多块钱打车来医院。

后来,贾继东得知情况,曾跟她说:“坐公交车中午前来就行,我加号给你看。”为表感谢,这位患者特意给他带了两把自家树上摘下的香椿。

在当时对乙肝有误解的年代,很多人都不敢吃乙肝患者接触过的食物,但贾继东收下并且吃了,“我挺感动的,这就是病人的信任。但后来,她还是没能坚持长期复诊。”

贾继东遗憾地说。

面对令人担忧的医患关系,贾继东说:“看病是技术活儿,也是良心活儿。

只要以真诚换真诚,绝大部分患者及家属还是通情达理的,关键是大家都要换位思考、相互理解、坦率沟通、真诚相待。”

【版权声明】本文为生命时报独家授权的原创文章,请勿转载、抄袭或改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