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早期的指南针被称为什么名字?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中国早期的指南针被称为司南。
指南针在中国出现的时候很早,仅从能找到的文字记录来看,战国时代的文献中就有关于指南针的记载了。那时的指南针叫司南,《鬼谷子》中写道:“郑人之取玉也,必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为其不惑就是不迷路的意思,可见司南车的有途是指引方向。
此外,东汉王哗慎充在《论衡》中写道:“司南之杓,投之于地,其柄指南。”所以司南的形制被认为是杓形。磁石的南极磨成长柄,放在青铜制成的光滑如镜的底盘上,再铸上方向性的刻纹。
这个磁勺在底盘上停止转动时,勺柄指的方向就是正南,勺口指的方向就是正北,这就是传统上认为的世界上最早的磁性指南仪器,叫做司南。其中,“司”就是“指”的意思。
发展历史
指南针作为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一,它的发明对人类的科学技术和文明的发展,起了无可估量的作用。在中国古代,指南针起先应用于祭祀、礼仪、军事和占卜与看风水时确定方位。据《古矿录》记载最早出现于战国时期的磁山一带。
司南是最早的磁性指向器。“司南”之称,始于战国(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终止于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由于司南使用不便利及不甚准确的原因,唐代堪舆家开始寻找比磁勺更方乱悉敬便的指向器,于陆虚是指南铁鱼或者蝌蚪形铁质指向器及水浮磁针应运而生。
活动于唐开元年间(713—741年)的山西堪舆家丘延瀚,被后世堪舆家推崇为堪舆术三针(正针、缝针和中针)中最早出现的正针法的创始人。宋代杰出的科学家沈括在《梦溪笔谈》中,对指南针发展的当时状况作了详尽的论述。
沈括总结了劳动人民在实践在创造的四种指南针的装置方法。包括水浮法、指甲旋定法、碗唇旋定法、缕旋法等。他还记载了人工授磁方法即“以磁石磨针锋,则能指南”。这种用人工制成磁体,是一个巨大的进步,为近代指南针(罗盘针)的基本结构原理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