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孙大炮来历

孙大炮来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孙大炮来历

孙中山一生用过的名号有数十个,除本名孙文外,外国人习惯称他为“孙逸仙”,政敌则常常呼之为“孙大炮”。孙逸仙这个称呼的由来很清楚,即孙中山的国文教师区凤墀按照粤语谐音,将他的字“日新”改为了“逸仙”。至于“孙大炮”的来历,一直以来则没有一个详尽的解释。目前流传最广的说法来自于唐德刚的《袁氏当国》,他在书中说,袁世凯听了孙中山的铁路规划后,“背后语人,就说孙文是个‘大炮’”,“中山的‘大炮’的诨名,据说就是袁世凯叫出来的”。但这一说法其实并不可靠。

孙中山的海外老乡首先称他为“孙大炮”

所谓“大炮”,源于粤语“车大炮”(也作“扯大炮”),意指吹牛、说大话,后来也被客家话借用。袁世凯作为一个河南人,显然不懂粤语,所以这个“孙大炮”的发明权,只会是孙中山的广东老乡。

曾任广东空军参谋长的胡汉贤回忆,孙中山早年在海外发表演讲,为革命募捐时,有华侨嘲笑他:“孙大炮又来骗钱了!”一次在加拿大的一家餐厅里,有人问他:“孙文!孙文!你说要打倒清朝,请问你有什么兵力去打呀?”孙中山笑着说:“乡里!我们有办法的,打倒清朝很容易,我们的军队多着呢!”那人不由大笑:“哈哈!什么军队?我只见你一个人在这里吃饭!”孙中山回答:“是的,我们有很多军队。清朝的军队就是我们的军队,清朝皇帝在给我们训练军队呢!”我们知道,后来清朝确实是亡于新军起义,但当时没人信,于是众人大笑:“哈哈,真是孙大炮!”

无独有偶,同样的故事在美国也发生过。芝加哥是保皇党的势力范围,直到1910年,同盟会在这里都没能打开局面。孙中山拜访华侨时,来到一家洗衣店门口,刚要进去,店主突然走出来,一手拿着熨斗,一手指着孙中山说:“你不要进来,我不听你的‘车大炮’,你要进来,我就用烫头掷你!”孙中山只好“很诚恳地笑笑、点点头”,走向另外一家商店。给孙中山做“向导”的留学生梅斌林有些气愤,说:“这个侨胞的态度,真叫人受不了!”孙中山反过来安慰他:“这些遭遇我早已预料到的,没什么。人家不了解我革命的道理,责备我们两句是不足怪的!”或许他早对“大炮”这个绰号习以为常了。

辛亥革命后,孙中山回国活动,“孙大炮”的名字也随之在国内流传开来。1912年,孙中山赴北京会见袁世凯,其情况并不是现在有些人想象的那样一团和气。袁世凯的重要幕僚张国淦在日记中记下了这样一幕:欢迎孙中山的宴会上,有北洋系军官在一旁高声议论,说“共和是北洋之功”,同盟会是“暴徒乱闹”,至于“孙中山一点力量也没有,是大话,是孙大炮”“大骗子”。面对此情此景,袁世凯旁观不语,孙中山则“从容如常”。

谭延闿早年身属晚清立宪派,直到1922年才真正追随孙中山。他早年认为,“孙是只会讲外国话而没有读多少中国书的一个革命党人”,“所以也就开口闭口跟着一些人骂孙中山只会说大话、放大炮的一个人,亦呼孙中山为孙大炮”。后来谭延闿改奉革命理论,对人回顾说:“我自追随孙先生左右,朝夕领教以来,才逐渐认识到,孙先生是不如我从前所听说的孙大炮,而确实一个文通中外、学贯古今的有真才实学的人,是排满、反袁、打倒北洋军阀的一个真正领导人。”同是湖南人的赵恒惕,因持反孙立场,亦称孙为“大炮”。

年轻时投身革命的袁同畴也回忆,陈炯明“对当时的非常大总统孙中山先生尽力污蔑,开口闭口都称‘孙大炮’”,他当时“虽不是国民党党员,听起来也刺耳。无论如何,孙先生总是上官,陈氏总是部下,部下对上官可以这样侮辱吗?”显然,在正统革命党人眼中,“孙大炮”是含有侮辱之意的绰号。

理想主义不被理解,于是成了“孙大炮”

不同于政敌,革命党人及其他第三方人士,在提到“孙大炮”这个词时,多少是含有一些赞许之意的。1918年,早先对复辟态度暧昧的徐世昌当选大总统,孙中山对“非常国会”议员丁超五说:“我们要打倒徐世昌。”丁超五谨慎地回答:“我们没有这个力量,不应当说这个话。说了要招人之忌,遭到反击。”孙中山不以为然,反问说:“难道我们连说话的勇气全没了么?”丁超五后来颇为感慨地回忆,“先生被有些人讥诮为‘孙大炮’,其实,他是正气充沛,敢于表达自己的见解。”由此看来,孙中山让人觉得是“车大炮”,主要还是因为他处事过于乐观,常常超出普通人的理解。

1919年,陈独秀在《每周评论》上的一篇文章提到,“有一班人因为孙中山好发理想的大议论,送他一个诨名,叫做孙大炮。威尔逊总统的平和意见十四条,现在也多半是不可实现的理想,我们也可以叫他做威大炮”。在陈独秀看来,“大炮”代表的是一种理想主义。胡适所见略同,他曾在文章中说,“中山先生以三十年的学问,三十年的观察,作成种种建设的计划,提出来想实行,万不料他的同志党人,就首先反对。客气的人说他是‘理想家’,不客气的人嘲笑他是‘孙大炮’”。

及至1925年孙中山去世,其生前争议逐渐消散。钱玄同即说,“十三年前称孙先生为‘孙汶’的,十年前散布‘《孙文》小史’的,六七年前称他为‘国贼孙文’的,半年前还是称他为‘孙大炮’的,‘近数月来’,都亲亲热热地叫起‘中山先生’来了,甚而至于叫起‘元勋’‘伟人’这一类的字样来了。”此后不仅不再有人称孙中山为“大炮”,甚至还有人开始为这个绰号辩护。1926年,张友渔发表《革命党与大炮》,疾呼“今日的中国,实嫌放大炮的人太少了。无论在思想上,政治上,社会上,都有许多洗不尽、扫不完的垃圾,非用大炮轰去不可,大炮之名,又何必避呢?”“故孙中山被称为大炮,适足见他的伟大,放冷箭的人们,可以休矣!”在这里,“孙大炮”简直是一种赞美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