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的症状图片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皮损呈带状分布,多发生于身体一侧,很少超过正中线,好发于肋间神经、脑神经和腰骶神经支配区域。
常先出现红斑,很快出现粟粒至黄豆大小,呈簇状分布的丘疹,然后快速变为水疱,疱壁发亮,疱液澄清,外周有红晕。
发疹前可有乏力、发热、食欲缺乏等全身症状,患处皮肤可有灼热或灼痛,触之有明显的痛觉敏感。
个别病例,仅出现红斑、丘疹,不发生典型水疱,称为不全性或顿挫性带状疱疹。形成大疱时,称为大疱性带状疱疹。
疱内容为血性,称为出血性带状疱疹。
老年人或营养不良的患者,皮损可坏死、愈后可留有瘢痕,称为坏疽性带状疱疹。
本病是由水痘-带状疱疹病毒(VZV)再感染引起的,原发性VZV感染可引起水痘或隐性感染,病毒潜伏于神经节内,当机体免疫力下降时,潜伏的病毒被激活,沿着感觉神经下行,到达神经支配区域的皮肤内复制,从而产生水疱、神经痛。
根据带状疱疹的典型临床表现即可作出诊断,若临床表现不典型时可选择实验室检查协助诊断。
疱底刮取物涂片找到多核巨细胞和核内包涵体,有助于诊断,必要时可用PCR检测VZV-DNA和病毒培养确诊。
治疗原则以抗病毒、止痛、消炎、防治并发症为主,包括系统药物治疗、外用药物治疗、物理治疗。
系统药物治疗
常在发疹后48~72小时内进行抗病毒治疗,抗病毒药物包括阿昔洛韦、伐昔洛韦、泛昔洛韦等;
镇静止痛药物,在急性期可选用非甾体抗炎药、三环类抗抑郁药,后遗神经痛可选用加巴喷丁或普瑞巴林;糖皮质激素,如泼尼松等。
外用药物治疗
疱液未破时可外用炉甘石洗剂、阿昔洛韦乳膏或喷昔洛韦乳膏;
疱液破溃后可酌情使用硼酸溶液或呋喃西林溶液湿敷,外用0.5%新霉素软膏或2%莫匹罗星软膏。
物理治疗
可选用紫外线、频谱治疗仪、红外线等局部照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