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经是谁写的,根据是什么?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从历史上来说,除了苟他马佛陀以及其基行弟子之外,其他的佛,菩萨是不存在的。 佛入灭后的三个月 ,印度 Magadha 的国王Ajatashatru 举办了集会。地点是在 Rajagaha 的Cave of the Seven Leaves (七叶窟)。领导僧侣为大阿罗汉 Maha Kassapa (大迦叶尊者),Ananda (阿难尊者),和 Upali (优波离尊者) MahaKassapa 从僧团中选取了五百阿罗汉来重述佛陀所说过的话。由在佛陀身边最久的 Ananda 重述经藏 (Suttas),和持戒第敏吵一的 Upali 重述律藏 (Vinaya)。 他们完成了重述之后,阿罗汉们便开始检查字义是否有误,然后再一起重述并检查每个字和每个段落。每一位罗汉都如此的念著和检查著,并将每个字记入脑海中。 只有当一段话被所有的阿罗汉检查和验证后,才会被大会采纳。这还包括了每段话佛是在哪里、什麽时候、什麽情况、和对谁说的等等。 第二次的结集在佛陀入灭的100年后。由阿拉汉Sabbakami主持。 主要是针对非法10事。 · 带著盐和装盐的东西并需要时使用 · 午后进食 · 在同一天到第二个村搏拿哗庄进食,破坏了进食的纪律 (食量过多) · 在同一教区里却在不同的地方参加了超过一次的 Uposatha · 向大众取得不该有的法令 (权力) · 把习惯性的行为当作是首先的 · 在饭后用乳浆 · 喝还没发酵的发酵果汁 · 坐在没有边幅的布上 · 接受金银 之后的中国(佛陀宣扬的主要地区--摩歇陀一代)部分比丘并认同中国以及西方地长老们的判决,判决为10事非法非律。 长老们就再次结集,参与人数700阿拉汉。但最后那些比丘还是无法接受判决,因此佛教从此分裂为上座部以及大众部。 上座为长老之义,坚持长老的判决如法如律。 大众部则不符判决而私下举行结集--Mahasangiti (大乘集会),并且从佛教分裂出去。 第3次结集在佛陀200多年后,法阿育王--asoka 时代。由 Asoka国王信奉了佛教 ,许多异教徒被吸引加入了佛教来取得 Asoka 的支持。虽然他们加入了佛教,但他们仍然坚持著自己的思想,更把他们自己的思想说成是佛陀的思想。原始佛教的僧侣於是和他们分开了,并拒绝和他们一起参加 Uposatha(布萨诵戒)。於是在Patiliputta 约有七年没有 Uposatha。当地佛教内部的异教徒数量已大大超越了正统僧侣的数量,於是 Asoka 便请求正统僧侣们来和异教徒作 Uposatha,但是被正统僧侣们拒绝了。 Asoka 为此事感到非常的困扰,於是他送了使者到 Ahoganga Hill 去请阿罗汉 Moggaliputta Tissa 来解除他国内的困境。经过数次的失败以后,Moggaliputta Tissa 终於默许了,他乘船到 Patiliputta 和 Asoka 会面。根据历史记载,Asoka 跪在河里伸出右手以表示他对阿罗汉的敬仰。Asoka 请求了 Moggaliputta Tissa 显示神通来证明他是位阿罗汉,他同意了并在 Asoka 面前引起了一次地震。这更增加了 Asoka 对Tissa 的信任。 [Third Council] 随著 Moggaliputta Tissa 的建议,Asoka 举办了第三次的经典集会。经过了 Asoka 的帮助,60,000 位异教僧侣被逐出了僧团。Moggaliputta Tissa於是选出了 1,000 位阿罗汉来集成正法。罗汉们花了九个月的时间,终於完成经典的集成。在第三次经典集会,Moggaliputta Tissa 撰写了 Kathavatthupakarana(Points of Controversy论藏) 来推翻异教徒们加在佛教里错误的理念和观念等等。(此时有十八派异教在佛教里) 第三次经典结束后,Asoka 便送出传教士四处去传播佛教正法。根据 Mabavamsa,佛教传到了以下国家∶ 国名 传教士名 (1) Kasmira-Gandhara Majjhantikathera. (2) Mahisamandala Mahadevathera. (3) Vanavasi Rakkhitathera, (4) Aparantaka Yona-Dhammarakkhitathera. (5) Maharattha Mahadhammarakkhitathera. (6) Yona Maharakkhitathera. (7) Himavanta Majjhimathera. (8) Suvannabhumi Sonathera and Uttarathera. (9) Lankadipa Mahamahindathera. 此次集会一样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 南传上座部共有6次结集,而大众部有3次。有学者认为大乘佛教的原型是大众部,但正式的大乘佛教成立年代为公元前1世纪至1世纪,从那时篇造起新的经典,以梵语为主。 上座部则是在bc29年举行第4次结集,地点为斯里兰卡。主要原因是当时已没有许多僧侣能像当时的阿罗汉 Mahinda 一样的将全部的经典记入脑中,配合当时文字的开发,於是当时便决定要将经典以文字记下以保存至后世。Vattagamani 支持了这个想法,於是便举行了第四次集会,目的是将经典以文字记载。在有文字以前一直是以口述的方式,这难免另人起疑。但在历史上经典的正确性的由来是这 样的,在当时的 Sri Lanka 发生许多内乱,此时有许多僧侣回到南印度去避难,直到内乱结束后,他们才回到 Sri Lanka 和其他僧侣比对经典,发现所有重述的经典一字无误,於是便认证了在他们脑海里的经典是准确无误的。 这套口述和记忆的传统从佛入灭后便从未改过,每天僧侣们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经典的正确,若有偏差,便会请示长老正确的字句。所以经典会保存在无数的僧侣记 忆里,他们每天都会互相重述和比对来确保经典的正确性。为了确保在未来经典的正确,他们决定将经典用文字写下。 [Forth Council]大阿罗汉Maharakkhita和五百位罗汉以第一次大会的方式重述和比对经典,并将其写在叶子上。地点是在一个叫做 Aloka lena 的山洞。大会圆满的结束,且经典被正确的写下和小心的保存。从这之后,叶片书传播和出现在缅甸、泰国、柬埔寨、和寮国等地。这叶片所记载经文就被称为最早期的文字版经典--贝叶经。早期的经典传播都是以贝叶传播,直到10世纪之后。 这就是最早期的佛经文字版本。 第一次结集口头流传的文字是平民语--摩羯陀语,也是世尊在说法49年时常使用的语言。 后人称为巴利文,意思是圣典语。 直到进入斯里兰卡后才被翻译为梵语,但是在500AD的时候由佛音尊者Buddhaghosa在此翻译为巴利文。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0b7cdc241362162cd4074289.html http://hi.baidu.com/%BC%D3%C4%DA%C9%B3/blog/item/700ed64f154b143caec3ab5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