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滑稽戏为何流行不起来?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相比上世纪的鼎盛时期,当下的上海滑稽戏、独角戏面临着观众文化需求日趋多元、演出市场竞争日益激烈的局面,其发展确实进入到了一个历史低谷期。优秀作品少、大型演出少、冒尖演员少已经成为上海滑稽界不得不承认的事实。近些年,姚慕双、周柏春、杨华生、绿杨等大师及多位“双字辈”艺术家相继离去,更让许多热爱滑稽戏、独角戏艺术的观芦春渗众感到痛心森森忧虑。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历史的河流大浪淘沙。事实上,上海滑稽戏、独角戏当下所处的内外部环境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想要再现当年滑稽界的精彩辉煌谈何容易?时代环境的变化是多方面的。首先是语言载体。上海人面临的“沪语危机”对上海滑稽戏、独角戏带来巨大冲击。地方戏曲曲艺脱离不了地方方言,这是水和鱼一般的关系。这些年,上海独角戏也曾上过央视、登过春晚,甚至参加过一些综艺选秀节目,但是一旦放弃沪语进行表演,效果就怎么也出不来。有调查显示,在上海初、高中生中,家庭交流使用普通话的比例远高于上海话。面对“基本能听懂但不太会说”的上海青少年,滑稽戏、独角戏的影响力自然呈下降之势。其次是传播介质。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彻底改变了上海滑稽戏、独角戏的传播模式。上海独角戏最早就是通过无线电波传播的,多少年来开着收音机听相声、独角戏成为上海人的一种习惯。放学回家边吃晚饭边听广播,这是许多70后、80后童年时代的生活常态。有趣的是,《开无线电》还成为了上海独角戏的经典之作。然而,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对广播、电视所造成的挑战前所未有,高度依赖广播、电视的上海滑稽戏、独角戏所受到的影响可想而知。再次是脚本内容。上海滑稽戏、独角戏的“噱头”不噱。与相声的“抖包袱”相似,上海滑稽戏、独角戏抛出笑料叫作“出噱头”。然而,当下网络时代的传播速度大大提升,短短几小时,一个新闻热点就能引发众多网民自创的笑话段子。例如,本届里约奥运会就让人领教了“高手在民间”的搞笑功力。这样的传播速度是传统滑稽戏、独角戏脚本生产方式所难以匹敌的。在没有网络传播的时代,“噱头”的制造不仅靠编剧、演员本身,甚至还可以从古代的一些笑话集子中挖掘素材,比如《笑林广记》中的许多笑话,都被运用到独角戏表演中成为出彩的“噱头”。在当今网络社会中,这种情况恐怕不会再发生。今年3月,84岁的滑稽戏老编剧周艺凯在一场艺术研讨会上就发陪脊出感慨:“再不赶上形势怎么办?连普通的老百姓都比你专业搞滑稽的人要‘滑稽’。”最后是团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