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国红豆的来历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1、南国红豆---王维有诗《红豆》或《相思》,“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王维的这首《相思》,也许是在中国流传最广的爱情诗,从古到今,一直被人吟诵,现在咿呀牙学语的小儿也会背诵。红豆在古时又被人称为相思子,王维这首诗,也有人以《相思子》为题。诗中的红豆,很多人没有见过,那确实是生长在南方的乔木,在汉代,这树就被人称为相思树。相思树结子红黑相间,艳丽光洁,仿佛用红珊瑚雕出的艺术品。李时珍的《本草纲目》中关于红豆有如下记载:“相思子圆而红。故老言:昔有人殁于边,其妻思之,哭于树下而卒,因以名之。”这记载,不仅描绘了红豆的形状,还交代了相思树的来历。是一个女子在树下想念死去的丈夫,悲极而亡,这树,便被人称为相思树。20多年前,我曾在武夷山见过一棵树龄百年的相思树,采得一把红豆,还为此写过诗。 其实,毁缓古代诗人写红豆,不是只有王维。温庭筠就写过红豆诗,譬如他的《新添声杨柳枝词》:“井底点灯深烛伊,共郎长行莫围棋。玲珑骰子安红豆,入骨相思知不知?”这也是一首写男女恋爱的诗,诗中写到将红豆嵌在骰子中,引出相思入骨的感叹。 王维的《相思》,以红豆的意象为爱情象征,意思也到此为止。而后来人写红豆,则多表达情人分隔两地的相思之苦。如:“中有兰膏渍红豆,每回拈着长相忆”(韩偓《玉合》),“红豆不堪看,满眼相思泪”(牛希济《生查子》),“半妆红豆,各自相思瘦”(黄庭坚《点绛唇》),“万斛相思红豆子,凭寄予个中人。(刘过《江城子》),“交枝红豆雨中看,为君滴尽相思血”(赵崇嶓《归朝欢》),“几度相思,红豆都销,碧丝空袅”(王沂孙《三姝媚·樱桃》)。这些诗句,比王维的诗包含的意蕴又进了一层。 王维的《相思》,在古人的吟诵中,也常常被用来抒发故国之思,引申出新的意境。王维这首诗,是送给当时的著名的宫廷伶官李龟年的,唐范摅《云溪友议》中有记载,安史之乱时,李龟年在流亡奔命途中唱“红豆生南国”,“歌阕,合座莫不望行幸而惨然。龟年唱罢,忽闷绝仆地,左耳微暖,妻子未忍殡殓,经四日乃苏。”《相思》为何使人如此伤感?不是因为爱情,在战乱中,诗中的景象使流亡者触景生情,忧君忧国,以至惨然而闷绝。 这样的红豆情思,到明末清初,又爆发了一次。那时,诗中蔽余尘的红豆寄托了明遗民悲凄的故国之思。这类红豆诗,写得最多的是钱谦益,他的诗文集中,有《红豆诗初集》、《红豆诗二集》、《红豆诗三集》,这些红豆诗,大多写得悲凉忧愤,譬如《辛卯春尽歌者王郎北游告别戏题十四绝句》第八首:“可是湖湘流落身,一声红豆也沾巾。休将天宝凄凉曲,唱与长安筵上人。”诗中所谓“天宝凄凉曲”,就是当年李龟年在流亡途中吟唱的红豆诗,借古喻今,咏红豆而怀故国,诗人的心思,不言自明。 2、此外,粤剧也有一个“南国红豆”的美称。1956年5月,广东粤剧团赴北京参加会演,周总理接宏禅见主要演员,并在座谈会上称粤剧是南国红豆。周总理以南国红豆来比喻粤剧,可谓别出心裁而又贴切、形象,说明了粤剧是南方的产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