朝廷官员给武七赐名为训,有什么含义?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武训是一个山东贫苦人家的孩子,姓武无名,因排行老七,人称武七。梁启超先生的介绍是”家贫拿判,行乞度日,饮食必先奉母,人称孝乞。。。。。“17岁时,他给人当长工,三年未得分文反而被打得头破血流赶出家门。无望之际,他在一破庙昏睡三日,醒来后开始筹办义学,时年21岁。他走南闯北,以行乞与卖苦力度日。甚至在要到比较好的食物时,自己歼敏态吃残渣把好的卖了;可他积来的钱又被姐夫骗走。他只好打听当地的可以信任的士绅,举人,进士们跪求他们帮忙存钱。他一生未婚娶,并不再管顾家人的生活。可人家有灾却可以推迟建义学。在他38岁的时候,鲁西北大旱,赤地千里。他买了四十担红高粱托士绅替他办理赈灾。。。。等等经过30年努力,在他50岁的时候,他终于有力量办学了。就跪请进士杨树芳先生替他筹划兴办义学的事情。杨很感动,出面筹划并向当地士绅募集不足资金。1888年春天,崇贤义孰开学。武七又亲自劝说穷苦人家的孩子去上学。他跪请杨树芳为学董,跪请睡懒觉的老师,跪求学生不要调皮逃课。然而,即使在开学的典礼上,他拒绝入席,而是站在客厅外向来客叩谢。他分到的一斤馍馍和一碗大锅菜还被送到砖窑换了几块新砖。此后他依然苦行攒钱。他在感动杨树芳后,杨等人氏源把他的事迹上报给知县。知县感动赠银十两,再上报给山东巡抚。山东巡抚亲自邀见,捐银二百两,并给他方便劝募的缘薄,下令免征义学田钱粮和徭役,给这个无名的武七赐名为”训“。朝廷为嘉奖他的兴学义举而给他取名为“训”,以示朝廷对他创办义学来训导贫苦学生的支持和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