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万载花灯戏是怎样产生的?

万载花灯戏是怎样产生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万载花灯戏是怎样产生的?

万载花灯戏旧称:“花鼓灯”源于当地民间花灯。它是土生土长戏曲,走过数百年漫长历程,是一个多姿多彩、载歌载舞、富有浓郁乡土气息的地方古老剧种。

万载,这个集灵秀于一体的赣西古邑,历史悠久,人文昌盛。民俗流行的花灯,兴盛时,几乎全县大多数村落都有几支花灯队,因而有“没有花灯不成村”之说。

明代中后期,万载民间花灯跨乡串村,异常活跃。夜宿接灯人家,动乐坐唱。灯歌、山歌、小曲、小调,乡音俚曲,唱而出“戏”。

明末清初,赣南大批移民先后迁徙万载定居,带来了灯戏这种早期的赣南采茶,后逐渐与万载花灯融为一体,不少花灯队开始向灯亮毕裤戏过渡,白天耍灯,晚上唱戏。

这种以“灯”带“戏”,不用舞台,只在平地演出的形式俗称“踩地老鼠”,涌现了一批“一丑一旦”、“一生一旦”的“对子戏”或全“四旦”的歌舞节目。

据1826年《万载县志》记载,乾隆壬寅十七年左右,万载高村进士李荣陛作灯戏二绝句,以纪其声:

百戏同民自九重,筑场如砥演鱼龙;

升平一例萧韶曲,瓦釜何曾羡鼓钟。

弯角篱边取道来,农官腾箠牧童催;

三时劳苦一旬戏,耕法频将诱稚孩。

当时,万载的“灯戏”由于受邻县“瑞河”、“袁河”等大班的影响,演变为有小生、小旦、小丑的“三角班”。乾隆以后,“三角班”逐渐脱离灯彩,专演小戏,进入集镇,并登台与当地流行的“阳戏”即提线木偶戏、“瑞河”、“袁河”等大班争鸣斗妍。

到了20世纪初,“阳戏”在万载已逐渐萧条,“瑞河”、“袁河”大班也日见衰落,唯有万载花灯戏由于所表现的内容多为底层人民的生活、劳动与爱情等,百姓喜闻乐见,市场日趋红火,因而逐步发展成“半班”。

行当由“三角班”发展为“八角头”,即:老生、老旦、大花、小花、生巾、姬生、烟花旦、彩旦。从此,开始演出故事情节较强的“本戏”,同时在声腔与表演等方面有很大发展,把灯歌、山歌、小曲、小调与赣南“灯戏”融为一体,并和高安“丝弦戏”兼收并蓄,形成一种在声腔、表演诸方面独具特色、深受群众喜爱的地方戏曲剧种。

据统计,旧时万载民间有不同类型、名目繁多的各种花灯戏班社旧称“花鼓灯班社”有30多个。因万载花灯戏形成的早期,主要是吸敬简纳赣南的“灯戏”,所以各班社供奉的戏神均为赣南采茶戏老师傅“三伯公”。

万载花灯戏的流传区域除万载本土外,还涉及湘赣边界周边地区。

在江西,民间小戏一般通称“采茶戏”,根据历史渊源、地理位置和各剧种使用的腔调,特别是主要腔调的异同,将之分为北、中、南、西四路,万载花灯戏属中路之列。

1979年,在挖掘、抢救古老剧种工作中,正式定名为“万载花灯戏”,其主要缘故就是因其从万载花灯脱胎而来。

万载花灯戏极富地方味和人情味,形成了鲜明的艺术风格。语言生动朴实,唱词通俗易懂,音乐旋律优美,表数旅演载歌载舞,始终保持着灯彩歌舞的艺术形态。

其基本功数“扇、帕、步”三功尤为重要。据老艺人说:

扇功圆成球,帕花要耍成红石榴。

按角色要求,小旦扇要圆,小丑扇要花,小生扇要活。帕功是旦角的主要基本功之一,视剧情需要,可耍成顶盘式、打伞式、飞碟式、旋转式等。

步功有旦步、丑步、公子步之分。旦步包括正旦、花旦的碎步、磋步等。丑步主要是矮子步,分猴拳步、螃蟹步、蛤蟆步、扫脚步、下水步、上下岭步等。

公子步有文步、方步等多种。还有一些基本功曾成演艺绝招,如:板凳功、棍子功、耍伞、耍花鼓、耍秤砣、撒稻草等。

万载花灯戏含“生、旦、净、末、丑”等行当。每个行当有“喜、怒、哀、乐、爱、恶、忧”之“七情之色”。每个角色以“手、眼、身、发、步”来塑造人物性格,表现内在情感。

唱功含“气息、吐字、甩腔”三大基本功,讲究咬字清晰、不飘不倒、轻重有度、字正腔圆。唱腔采用自然发声,一律本嗓演唱,虽男女同腔同调,但要求声情并茂。

念功亦分“方言、京白、韵白”三种,较注重韵形。在表演技巧上,“歌、舞、技”三者并重,讲究虚拟夸张,形象逼真。如传统剧目《数麻雀》,两位演员就是凭借规定情景,运用“假使”手法,利用花帕、彩扇,用以当箩、当筛、当瓢、当风车,通过歌舞,表现出筛米、舂米、车米等一系列稻谷加工的劳动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