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页百科问答

介绍几首情诗吧~~

介绍几首情诗吧~~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

介绍几首情诗吧~~

雨霖铃① 【宋】柳永 寒蝉凄切,对长亭晚,骤雨②初歇。都门帐饮③无绪,留恋处,④兰舟催发。⑤执手相看泪眼,竟无语凝噎。⑥ 念去去千里烟波,⑦暮霭沉沉楚天阔。⑧ 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此去经年,⑨应是良辰好景虚设。便纵有千种风情,更与何人说。⑩ 【注释】 ①此调原为唐教坊曲。相传唐玄宗避安禄山乱入蜀,时霖雨连日,栈道中听到铃声。为悼念杨贵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为词调。又名《雨霖铃慢》。上下阕,一百零三字,仄韵。 ②骤雨:阵雨。 ③都门帐饮:在京都郊外搭起帐幕 设宴饯行。无绪;没有情绪,无精打采。 ④留恋处:一作 “方留亦处”。 ⑤兰舟:据《述异记》载,鲁班曾刻木兰树 为舟。后用作船的美称。 ⑥凝噎:悲痛气塞,说不出话来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复言之,表示行程羡蚂之远。 ⑧暮霭:傍晚的云气。沈沈:深厚的样子。楚天:南天。古时长江下游地区属楚国,故称。 ⑨经年:一年又一年。 ⑩风情:男女恋情。 【赏析】 本篇是柳永的代表作品之一。词人在倾吐难以割舍的恋情与离愁别恨之时,也寄托了自己终身失意的感慨。作者早年曾游学京都,长期出入歌楼舞榭。由于他精通音律,教坊乐工每有新的曲谱,便请他填词。他的词也深受广大下层市民的欢迎。因为他的生活行迹,颇为士大夫,乃至最高统治所不齿,柳永的一生,在仕途上坎坷失意,后改名为永,辗转到晚年才得中进士。所以,不难看出,这首词渗透了作者的身世之感,反映了他不得不离开京师而远走他乡时那种抑郁的心情以及心灵上失去慰藉时的痛苦。词中流露出的那种低沉与感伤情调,也都与此密切相关。 读这首词,总感到它具有一种与前人迥然异趣的新的艺术格调,在写法上表现出一种鲜明的独创性。首先,最突出的一点便是善于铺叙。与本篇所反映的相似的生活内容,在晚唐、五代和宋初的文人词中已有较多接触。但比较起来,这首词与它以前同样题材的作品,在艺术表现上已有所不同。它不象某些小令,只写离愁别恨的一个侧面,或借少许景物来抒写情怀,然后便嘎然而止。这是一首慢词,篇幅较长,它要求而且允许词人拓展笔墨,大开大合,充分抒写自己的思想感情或表现一个比较完整的过程。与此相联系,作者采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步步深入的艺术手法,使全篇首尾连贯,组织细密,层次清楚,天然浑成,充分显示出作者驾驭长调及善于铺写的艺术才能。例如,开篇三句是交待送别的时间和环境特点,从凄厉的蝉声,苍茫的暮色,骤雨过后的空气中,读者似乎可以唤到那使人深感压抑的气氛。这与“渭城朝雨邑轻尘”(王 维《送元二使安西》)的气氛是何等的不同!接下去三句写分手的地点,帐幕中的别宴以及船家催促出发的情景,使人有亲临其境之感。环境的渲染与气氛的渲染无疑是有助于内情的表达的,但这种表达终究比较外在。所以,下面从“执手相看泪眼”开始,便由表及里,逐层深入,通过人物动作表情来揭示内心活动。从“念去去”开始,又转而着力于别后处境的刻画,虽是虚拟想象之辞,但因作者对此有切身感受,所以仍写得真实、具体。下片,换头三句,重整笔墨,另开新境,但它又与开篇三句上呼下应,前后扣紧,并点出“清秋”二字,接着,便派派饥很 自然地引出了“杨柳岸、晓风残月”这一千古传唱的名句。这两句推想酒醒之后可能出现的境地,似真似幻,迷离惝恍,清丽欲绝,内心活动也写得十分出色。下句承此,畅写离怀。结句点明伤情的原因在于失去知心,这就使词的思想境界上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这首词,从向晚雨歇写到幕霭沉沉,再由深宵写到拂晓酒醒,时序清晰,章法不苟,人物的尘返内心活动在铺叙中也表现得极其细腻、委婉、复杂。夏敬观在《手评〈乐章集〉》中说:柳永“雅词用六朝小品文赋作法,层层铺叙,情景兼融,一笔到底,始终不懈。”周济在《介存带论词杂著》还进一步指出:“铺叙委婉,言近旨远,森秀幽淡之趣在骨。”这些话都恰到好处地说明了柳永慢词善于铺叙的特点。其次是善于点染。“点染”本来是中国绘画传统的艺术手法之一,许多古代诗人自觉或不自觉地也将这一手法创造性地运用到诗词的写作中去,后代的某些词评家也喜欢用这一术语来评论前人的作品。这首《雨霖铃》就曾被视为“点染”的成功范例(见刘熙载《艺概·词曲概》)。所谓“点染”,就是根据主题的需要,有的地方应予点明,有的地方则需要加以渲染。 点,就是中锋突破;染,就是侧翼包抄。这两者相互配合,用以造成强大的攻势,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例如,这首词上片的“念去去”就是点,点明这次分别是去而又去,远而又远。然而,这“去去”的具体情况又如何呢?下面,紧接着用“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 天阔”这三样景物来加以渲染,衬托出“去去”的水远山遥和离情的深沉凝重。这就是染。又如,“多情自古伤离别”两句是点,点明伤别的时间和气氛;下面“今宵”三句是染,作者用“杨柳岸”、“晓 凤”、“残月”这三个具体形象来构成一种凄清的意境,借以烘托伤秋伤别的情怀。在这首词里,点染手法与铺叙手法紧密交织在一起。同时,它又是化虚为实,寓情于景这一手法的深化。它所选择的景物,它所烘托的气氛和情绪,都是经过细心选择和高度概括的,具有相当的典型性,因此才有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最后是精于音律,使音韵节奏与内情表达的完美结合。本篇语言清新,不用典故,不饰藻绘,纯用白描,音韵节奏和谐婉转。在柳永以前的词人作品中,大部分还没用近作诗的句法和句式。而柳永在这首词里则大量运用双音节的句式,或用上一下三、上一下四的句法结构。同时,词中还交替使用双声(如“凄切”)、叠韵(如“寒蝉”)、去声与上声连用(如“帐饮”、“泪 眼”、“暮霭”、“自古”、“纵有”、“待与”等)以及平上去入四声兼用(如“多情自古伤离别”) 等手法,使全词音韵铿锵,错落有致。作者选择《雨霖铃》这一词调来写伤别之情是很恰当的。《雨霖铃》是唐玄宗在栈道中悼念杨贵妃的曲调,音节哀怨凄断。这首词共用“切”、“歇”“发”“噎”“阔”“别”、“节”、“月”、“设”、“说”等 十个入声韵。词中除三个句子是平声落脚外,其余全是仄收。入声比其他声韵舒徐,没有含蓄的余地,宜于表达激越峭拔的情感。这首词大量运用入声字,并与一些特殊句法(上一下三、上一下四)、特殊的拗句(如“酒醒何处”、“美景虚设”)相结合,就使得这首词具有一种拗犯的音节。尽管有人说这首词“只好十七八女孩儿执红牙拍板唱‘杨柳岸晓风残月’。”但 是,贯穿全词的则是哽咽凄断之声,却很少有和婉不迫之韵趣。因为一首词既决定于它的内容,同时又免不了要受曲调本身声情的制约。整个看来,这首词的音韵节奏与内情的表达结合得十分完美,因此才成为千古传唱的名篇。 以上三点充分体现出柳永词在艺术上的独创性。 【译词】 寒风中的蝉声呵,多么凄厉, 笼罩长亭的暮色呵,更加浓郁, 暴风雨掠过,刚刚收拾住雨滴。 京城外,帐幕里纵有送别的酒宴, 却哪里还有往日的幽情逸绪?! 正在这依依难舍的时刻, 船家催促说,就要扬帆远去。 手儿紧紧牵在一起, 泪水模糊的双眼,留恋地相互凝视。 喉咙哽噎了,默默无言,相对饮泣。 想到从此远别而又远别, 烟波浩淼,相隔千里万里, 沉重的暮霭布满南方的天空,无边无际。 自古以来, 有情人谁个不痛伤别离? 更叫人难以忍受的是—— 这次分手偏偏在凄清寥落的秋季! 今夜酒醒之后你去到哪里? 是在杨柳凋零的岸边停揖, 还是披着拂晓的微风, 面对一弯残月在把旧情回忆? 这一去呵,一年紧接一年, 即便是良辰美景,对我还有什么意义! 呵,纵然在我内心深处.—— 涌起千般心事,万种柔情, 又向谁去倾诉我痴心的话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