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马非马的典故出自何处
的有关信息介绍如下:,从涵义来看“马”是指一种动物,“白”是指一种颜色,“白马”则是指同时具备一种颜色的一种动物。三者的涵意不同,因此白马非马。2,“马”、“白马”的外延和内涵不同。“马”指不论颜色的所有马。而“白马”只包括白色的马,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马包括白马,所以白马非马。白马非马是众多哲学家特别是先秦哲学家争论和探讨的一个问题之一。语出公孙龙。公孙龙是战国时期平原君的食客,一天,他牵一匹白马出关被阻,公孙龙便以白马非马的命题与之辩论,守关的人辩不过他,公孙龙就牵着马出关去了(或说,他还是不得出关)。公孙龙通过三点论证,力求证明“白马非马”这个命题。第一点:“马者,所以名形也;白者,所以名色也。名形者非名色也。故曰:白马非马。”以现代逻辑术语来说;这一点是强调,“马”、“白”、“白马”的内涵不同。“马”的内涵是一种动物,“白”的内涵是一种颜色。而“白马”的内涵是一种颜色加一种动物。三者的内涵各异,因此白马非马。第二点是:“求马,黄黑马皆可致。求白马,黄黑马不可致。……故黄黑马一也,而可以应有马,而不可以应有白马,是白马之非马审矣”。“马者,无去取于色,故黄黑皆所以应。白马者有去取于色,黄黑马皆所以色去,故惟白马独可以应耳。无去者,非有去也。故曰:白马非马”。这一点是论及,“马”、“白马”的外延不同。“马”的外延包括一切的马,不管任何颜色。而“白马”的外延只包括白色的马,两者有相应颜色的区别。由于“马”与“白马”的外延不同,所以白马非马。第三点是:“马故有色,故有白马。使马无色,由马如己耳。安取白马?故白者,非马也。白马者,马与白也,白与马也。故曰:白马非马也。”这一点是说明,“厅仿族马”这个共相与“白马”这个共相不同。马的共相,是一切马的本质属性。它不包含颜色,只是“马作为马”。这样的“马”的共性与“白马”的共性不同。也就是说,马作为马与白马作为白马不同。所以白马非马。白马非马的问题其实可以通过另外一个典故来解释。楚王扮弊在云梦泽打猎,不小心把自己心爱的弓丢失了。左右的侍从立刻要去寻找。楚王制止道:“楚人失之,楚人得之。不必找了。”孔子听说此事后评论说:“为什么要把‘楚人’与‘人’区别开来呢?不妨说:‘人失之,人得之。’这样就符合仁义了!”老子听说了孔子的评论后说道:“为什么要把‘人’与‘天地’区别开来呢?不妨说:‘失之,得之。’这样就符合天道了!”其实前面所说的楚人与人的差别即白马非马的问题。楚人不能代表整个“人”的概念,当然白马也不能代表马这个很广义的概念。马可以分很多类,这里的白马非马不能很简单的从字面大嫌上来理解,更多的是一个哲学问题。所以具体怎么看,还是因人而异。